20世紀初,腐朽的清王朝為挽救其搖搖欲墜的反動統治,決定實行“新政”,措施之一即在全國編練新式陸軍36鎮。為充實培訓各鎮所需軍官,遂開設一系列軍事學校。正是在這一背景下,為培養云南新軍第19鎮所需官佐,云南陸軍講武堂便應運而生。
講武堂初辦于1907年,1909年同盟會會員李根源利用云貴總督的信任,參與籌建工作,成為講武堂創辦時的主要負責人。接著,留日同盟會成員大批進入講武堂(張開儒、沈汪度、李烈?、方聲濤、唐繼堯、庾恩?、顧品珍、劉祖武、李伯庚、羅佩金等),完全主導了講武堂的教育教學活動。在他們的努力下,講武堂不僅在清末各省所辦的軍事學堂中辦學成績最為突出,而且還成了云南同盟會活動基地,成為云南民主革命的中心。
云南陸軍講武堂的創建本是為了挽救清朝的統治,結果與創建者的愿望相反,它培養的大批學生成了封建王朝的掘墓人。
講武堂的師生在云南辛亥革命,以及護國首義、北伐戰爭、南昌起義、抗日戰爭、解放戰爭中都做出重大貢獻,建立了卓著的功勛。他們中的一些先進分子,還找到了馬列主義,轉變為共產主義者,成為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。因此,朱德稱講武堂為“革命熔爐”。
講武堂26年的歷史中,共培養了學員9000余人。在中國近代風云激蕩的一系列政治軍事斗爭中,講武堂師生獻身報國者數以千計,涌現了一大批杰出的軍事統帥和將領。據不完全統計,云南陸軍講武堂師生中共涌現出共和國兩位元帥(朱德、葉劍英),以及數以百計的將軍(其中上將10多名);國際上還有朝鮮最高人民議會常委會委員長崔庸健等。可謂“帥星閃耀,名將輩出”。這在中國的地方軍事學校中是絕無僅有的,因此,講武堂又被稱為“將帥搖籃”。